华夏小说网>穿越历史>知否笑长歌 > 第249章 摆烂的官家
    “回海学士,在下已经和盛家六姑娘定亲了。”李安说道。

    “可是积英巷盛家?”海文仁问道。

    “正是。”李安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盛台任老夫也有耳闻,为官清廉,能力不俗。你倒是找了个好岳家啊。”海文仁笑道。

    苏家父子都说了一些各自的见解,李安只是偶尔说了几句,把表现的机会让给了苏家父子。

    “王卿家所书卿家也看了,朕也知道王卿家所奏属实,然而如今朕的心思都在储君人选上,实在无心他顾。”官家说道。

    早年推行改革,一方面是因为宋夏战争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,让他意识到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。

    剩余大部分的人,要么给个散官,等待空缺,要么下放各地做一些县属官。

    回去的路上,苏轼和李安同乘一车,笑着说道。

    加上当时的官家正值壮年,想要励精图治。

    但是他所有理想抱负,随着儿子夭折,全都消散了。

    “不知陛下因何烦心?”海文仁问道。

    “你就别自谦了,以你的才学,一个乡试哪难的倒你。”苏轼反而对李安很有信心。

    “子瞻过誉了,今年的乡试能不能过还不知道呢。”李安摇头道。

    “对了,这段时间你记得好好准备上元诗会,海学士对你称赞有加,必然会在官家还有朝中一些大臣面前夸赞伱。到时候你肯定会名扬汴京,若是不能展露一定的才学,就辜负海学士一片苦心了。”苏轼说道。

    后面想再次推行改革,一方面是不甘心,最重要的还是想把一个强盛的大宋交到自己的儿子手里。

    那些中榜的,总不能才学都比苏洵高吧?

    科举才学只是一方面,临场发挥和运气也占了很大因素。

    官家从桌上拿起一道奏折,递给边上的内侍,说道:“拿给海学士看看。”

    改革也不一定会成功,他又没有子嗣,何必冒着晚节不保的风险来推行改革呢。

    龙图阁是宫中一处藏书和官家理政的场所,也就是俗称的御书房。

    结果呢,会试的时候还不是落榜了。

    一一一.二五三.二一七.二